1930年7月至9月,红一方面军两次攻打长沙,是中共党史、军史和革命史上的重大事件。当年红军攻打长沙的指挥部设在白田铺肖家祠堂,就在今天的雨花区同升街道白田社区内。如今,长沙市和雨花区相关部门在当年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指挥部遗址的附近,已建成“红军攻打长沙纪念园”。
学习党史故事,追忆红色足迹
花花来到位于雨花区环保大道东段的“红军攻打长沙纪念园”采访,年近九旬的原长沙市郊区党史办主任毛步高老人正在给同升街道白田社区筹建党总支的党员干部进行现场情景式党课教学。毛老告诉记者:“当年红军处处爱护老百姓,老百姓真心支持红军。红军两次攻打长沙时,对老百姓秋毫无犯,真是军民鱼水情、亲如一家人啊!”
毛步高老人曾在军队院校从事党史教学研究工作多年,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原长沙市郊区从事党史研究工作,十分注重对“红军两次攻打长沙”这一重大党史事件的研究。据毛步高老人介绍,工农红军两次攻打长沙,第一次是在1930年7月底,红军成功攻占长沙城,救出了数以千计的共产党员和群众,镇压叛徒和反革命分子,处决了出卖郭亮的叛徒苏先俊,发布《告群众书》,创办《红军日报》《苏维埃日报》,还成立了湖南省苏维埃政府。这是土地革命时期红军唯一一次攻占一座省会城市;红军第二次攻打长沙,发生在1930年8月底。这一次,由于敌人加强了长沙防务,布置了巨型鹿砦、密布的竹钉和高大的电网对付红军,修筑了3道封锁线派重兵把守。红军发起攻坚战,为攻破敌人的电网,采用了古老的“火牛阵”战法。
“红军在水牛的尾巴上浇上汽油、接上鞭炮,点火后牛群一齐冲向敌阵。攻城终因敌强我弱、缺乏炮火支援而未能奏效,红军付出了重大牺牲。红军在久攻不克的情况下主动撤出战斗,最后安全返回赣南根据地,避免了更大的损失。当时,红军向当地民众征集了上百头水牛,但不是白拿的,而是每头牛付给老百姓八块光洋......”毛老真情流露地讲述那段历史。
党员李岳雄是土生土长的白田村人,他告诉毛老,红军当时没有牛,他父亲和村民坚决拥护共产党,非常信任人民军队,得知部队四处找牛,二话不说就牵着家里黄牛和水牛,送到前沿部队所在地,亲手交给红军战士。
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
党的历史是丰富生动的教科书,而我们身边的老党员则是最好的“授课老师”。他们曾参加过革命战争和新中国建设,始终不改对党的忠诚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上了年纪,却仍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为广大党员群众讲党史、传思想。
“作为社区党建负责人,听完毛老主讲的这堂洗涤灵魂、坚定信念的特殊党课让我感触颇深,我将进一步做好为民办实事,加强与周边企业、学校开展党建共联共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质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雨花区同升街道白田社区筹建党总支副书记邹瑛谈体会。
雨花区同升街道基层党建办副主任肖海群说,今后在工作中将围绕党史学习教育开展强有力的舆论宣传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挖掘为民服务的先进党组织事迹,讲述广大党员干部一心向党、无私奉献的感人故事,用群众的满意度检验学习教育成效。
据了解,红军进攻长沙发生地肖家祠堂原名肖公祠,为清代在此聚居的肖氏宗族建造,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时,肖公祠被红军征用作为总前委指挥部。随着城市化步伐推进,肖家祠堂被拆仅存基址,但是红色文化遗迹的历史、军事价值很高。为此,2006年,长沙市政府在距肖家祠堂200米远处设了史迹标志碑,纪念碑正面为红军帽和镰刀、斧头等浮雕图案,并刻有“红一方面军总前委指挥部遗址”字样。2020年9月,雨花区相关部门又在遗址附近,修建了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红色文化园地,重点以标志碑、诗词碑、作战沙盘、陈列长廊等设计来呈现“红军攻打长沙”的壮烈场景,现已成为雨花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近期,雨花区各单位、街(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汲取发展力量,不断创新学习教育形式,不仅组织党员干部到革命旧址、纪念馆上党课、学党史,还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引导党员干部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引导广大党员结合自身职业和特长,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落地见效。
来源:雨花区融媒体中心
作者:高兴
编辑:周哲文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
本文链接:https://wap.yuhuaxinwen.com/content/2021/04/13/9181047.html